內在小孩是誰?它為何還在發脾氣?
- 內在小孩的真實身份: 它不是一個可愛的幻影,而是你童年所有未被滿足的需求、未被處理的情緒,以及因此形成的應對模式的總和。
- 成人困境的根源: 當你在關係中過度焦慮、習慣逃避親密,或遇到小挫折就自我否定時,這不是「現在的你」在反應,而是你體內的「內在小孩」正在用十歲時的方式來處理三四十歲的問題。
- 你的任務: 成年的你必須成為那位童年時期渴望卻未曾擁有的理想父母,去照顧那個受傷的自己。

童年陰影的兩種常見模式
- 情感忽視的傷: 你的父母可能提供了物質,但沒有回應你的感受。這讓你長大後總覺得自己的情緒不重要,習慣壓抑或自我懷疑。
- 依戀模式的重複:
- 焦慮型依戀: 內在小孩害怕被拋棄,所以你在關係中會緊抓不放,經常尋求對方的保證。
- 逃避型依戀: 內在小孩學會「靠自己最安全」,所以你在親密關係中會築起高牆,推開靠近你的人。
- 代代相傳的創傷: 你的父母也是帶著他們未療癒的傷來養育你的。你身上重複的模式,很多是從他們那裡學來的。
療癒內在小孩的三個關鍵步驟
步驟一:覺察與命名
- 辨識觸發點: 記錄什麼樣的情境讓你產生過度強烈的情緒?例如,只是被同事批評一句,你卻感到世界末日般的羞恥。
- 問自己: 「這個情緒幾歲?」當你感到憤怒或委屈時,那是你幾歲時的感受?把它們區分開來。
步驟二:連結與支持
- 與內在小孩對話: 在安全放鬆的狀態下,閉上眼想像那個年幼的自己。對他/她說出當年最想聽到的話:「**你的感受是真的。**你不需要害怕,我(現在的你)會保護你。」
- 無條件接納: 允許自己以一個成人的身份去給予內在小孩無條件的愛與驗證,修復當年「我的感受不重要」的核心信念。
步驟三:設立界線與賦予力量
- 重新設定對外界線: 學習對消耗你能量的人或行為說「不」。這是在對你的內在小孩宣示:「我們不會再允許自己被這樣對待了。」
- 重新設定對內界線: 停止讓內在小孩用童年的恐懼來主導你現在的決定。告訴它,你現在有資源,有能力,可以選擇不同的行動。
親子關係和解的最終目的

成為創造者: 當你不再將精力花在怪罪童年或父母身上,而是專注於自我修復,你便能從受害者轉變為自己人生的主動創造者,真正掌握你的幸福。
和解不等於原諒: 你不需要強迫自己原諒父母過去的傷害。真正的和解,是與「內在的自己」和解。
放下執念: 接受你的父母只是有限的凡人,放下對「理想父母」的幻想和期待。當你停止期待他們改變,你的失望也將隨之消失。